從央企到互聯網大廠再到創業 他兩次跳出“舒適區”
2023-05-04 06:54 | 來源:未知 | 作者:bj責任編輯
從央企到互聯網大廠再到創業,王攀為了理想兩次跳出“舒適區”。從十多年前做食評起步,到如今做優品配送,“吃上好的東西”的想法一直在王攀的腦海里。
“在央企時,我很快就能獨當一面;在大廠,我也早就把業務做到完備。如果選擇躺平,我就看不見后來的風景。”王攀說。
從央企到大廠 做到天花板后沒了內驅力
王攀大學畢業后順利進入了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央企公司。2008年奧運會前夕,他來到北京,有央企單位作依托,他的“北漂”之路起點也頗為順利。由于領導重視,只一年多的時間,王攀就成了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。后來,王攀的央企單位在南方成立了辦事處,他又成了該辦事處的負責人,工作能力再次得到認可。
工作三年后,王攀就選擇離開這家知名央企,報考了北師大的研究生。脫產學習是清苦的,雖然工作三年攢夠了學費和生活費,王攀還是想在學習之余做些兼職,當時的他未曾想到,正是這份兼職影響了他后來的職業生涯。
王攀“好吃”,自認味覺比一般人靈。本科時,他就喜歡把吃過的好吃的點評一番發到校園的BBS上。在央企工作期間,他轉戰大眾點評網,成為鉆石會員,也是最早的一批食評人。研究生畢業后,王攀又進了一家央企工作。利用業余時間寫食評的愛好他一直沒丟。2013年,他開通了微信公眾號,繼續食評寫作。
食評,帶來了王攀職業生涯的首次跨越。彼時,各家門戶網站正在進行自媒體號的“軍備競賽”。搜狐網找到王攀,希望他寫一些食評文章,同時做些美食頻道的策劃活動。就在門戶網站爭相開設自媒體號時,資訊聚合客戶端脫穎而出。在一場飯局上,一家咨詢聚合類客戶端邀請王攀主管他們的美食頻道運營。
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黃金期,王攀意識到,這次邀請,能讓他的愛好和工作有機結合,也是一次擁抱朝陽行業的契機。
在央企工作的那些年,雖然能力得到認可,但央企還是有很多事情讓他感到束縛,“別的不說,就出差報銷流程就很繁瑣。”王攀說,那個時候他時常感覺自己的很多想法,無法釋放出來。于是,他扔掉了傳統意義上的“鐵飯碗”,開始到互聯網大廠打拼。
初到互聯網公司,王攀先是成為美食頻道的主編,后來又負責旅游頻道,最后成為整個自媒體號的負責人。他嘗試自媒體的商業化,嫁接起自媒體和商家之間的橋梁。
此后的幾年,王攀又先后去了三家互聯網企業,都是名副其實的“大廠”。他工作的內容也逐漸擴展到與主流媒體合作,再到與中央媒體合作。業績足夠合格,王攀的職位越來越高,收入也隨之增長,但他卻越來越憋悶。
“后來幾年,活沒少干、氣沒少生。”此外,能談的口線王攀都已經對接好了,提升的空間實在不大了,這讓他感到無聊、郁悶。
轉戰電商一波三折 咬牙挺過困難時期
以前忙個不停,因摔傷被迫臥床半年,已經35歲的王攀,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跟互聯網企業相互“嫌棄”的年齡。他開始思索未來的工作方向在哪里?回答這個問題時,他腦海里一直閃現最初做食評的感覺。
王攀想,自己既然以前做食評,對吃的東西有研究,為什么不能做一個平臺,把好吃的東西打包推薦給用戶,減少大家的選擇成本。于是,王攀跟自己認識的幾個商家聊了聊,大家都頗有興趣,他就在網上嘗試了一些銷售類的應用軟件及小程序,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電商平臺。
他把想法告訴了妻子,雖然還有房貸和育兒壓力,但好在妻子支持他:“你整天唉聲嘆氣也不是辦法,反正家里的開銷有我一人就夠了,你去做你的事吧。”
創業需要前期投入,好在王攀的商業模式成本不高,只有跟供貨商溝通時,需要大量差旅費,這一部分要從多年積蓄中拿出來。
經過一番籌備,2022年8月1日,王攀搭建的平臺開始小規模試運營,他一邊銷售一邊審查供貨商的品質,逐漸淘汰了一些品質較低、服務較差的。
過了十一黃金周,王攀的銷售數額開始持續上升、小有收獲,但打擊也隨之而來。“那段時間太難了,我的定位是優質視頻,顧客群像也相對高端,可物流跟不上。食品有些又有保質期,時間一長就容易壞或影響口感,顧客的體驗感就很不好。”王攀說,為了維護顧客群體,他曾承諾所有訂單出現質量問題,無論是食品本身還是物流導致的,他都會先行全款賠付。
經過努力維護,半年的坎坷創業經歷讓王攀收獲了很多忠實顧客。好在,到了今年春節前,供貨和物流都恢復了正常。提起那段最艱苦的經歷,王攀說,“當時只能咬牙堅持,挺過去。”
“我很清楚我的優勢:食材很多從源頭出貨,有專門的供貨渠道、質量好、夠新鮮。”王攀說,也是從那時起他體會到優質貨源、優質食材、優質顧客的優勢。
不躺平不糊弄 “拼命三郎”半年只休10天
現在,王攀借朋友武館的一個小房間當工作室,工作室兩側的柜子里全是各種品牌的食品,有米面、調料、零食、小吃。其中每一瓶、每一袋的原料、配料等,王攀都能如數家珍。
王攀指著柜子上的幾袋類似咸菜的小吃說,這個北歐根菜,其實叫蕪菁甘藍,當地叫卜留克,他們做了兩種,有一種醬香味的有一絲絲苦味,一般人吃不出來,我吃出來了,給了他們一些建議,他們進行了調整,味道就很好了。
從王攀手里出貨的每一種食品,他都試吃過,只有他吃完覺得不錯的商家,才會成為他的供貨商。為了保證供貨質量能持續穩定,發出的每個批次的貨品,王攀也會親自抽樣檢查、試吃。如果有供貨商合作一段時間后質量跟不上,他就會果斷中斷合作。
因為要親自試吃、查驗,從大廠離職后的王攀變得更忙了。雖然看起來他不用再去拼命上班,但休息時間反而變少了。除了每天能有固定的半小時午休,半年多來他真正的休息日不到10天,“如果我還在大廠,可能能躺平、能糊弄。但現在要是我躺平了,供應鏈就斷了;糊弄了顧客,用不了多久我就甭干了。”
王攀覺得,過去在公司里忙,精力大多沒用在項目本身。而現在,哪怕是去見一個供貨商,發現產品不好,也是排除一個劣質資源,并不算浪費時間;哪怕是給客戶賠款退貨,怎么賠怎么退也都是自己做主,只要處理得好反而能維護和客戶的關系,并不算損失。
王攀深知,食品是“眾口難調”的,每個人口味不一樣,為此,他正致力于建立一個相對標準化的量表,讓顧客在選擇時能有直觀的參考。目前,王攀已將水果類產品從酸度、甜度、含水量、口感、風味及外觀等方面進行了量化,他希望以后顧客購買水果時,就跟買衣服一樣,能按尺碼買到跟自己所需相差不大的商品。
春節過后,王攀又迎來了新的一波銷售低谷,訂單量有所下降。“一方面是春節過后走親訪友送禮囤貨已經完成,市場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商品。另一方面,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,顧客也把錢袋子捂得更緊了。”為此,他又調整了策略,把重點從C端轉向B端,還嘗試去接觸更多的渠道,把產品種類豐富上來,商品價格降下去。
王攀說,自己創業的初衷并不只為賺錢,而是想讓更多人吃上可靠、可口的東西,“只要把這個理念做好了,收入是自然而然的。”
王攀給自己創業的定位是——退休前的最后一份工作。這意味著他不會輕易退出,也不會躺平糊弄,而是背負著一種責任。他坦言:“創業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困難的一段時間,每天都心力交瘁,但這同樣也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,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能為別人帶來快樂和滿足,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”